孩子有情绪时,很容易用哭闹、发脾气、扔东西等方式表达,这其实是因为孩子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。家长要教孩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情绪,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感受。
比如孩子因为妈妈没陪自己玩而生气,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:“妈妈,你刚才没陪我玩,我很生气,我希望你能陪我玩半小时积木。” 而不是让孩子通过哭闹来表达需求。家长可以通过 “情景模拟” 的方式,教孩子组织语言:先说出自己的情绪(“我很生气 / 难过”),再说明原因(“因为你没陪我玩 / 玩具坏了”),最后提出合理需求(“希望你能陪我玩一会儿 / 帮我修修玩具”)。
比如周末家长在处理工作,孩子想让家长陪自己读绘本却一直哭闹,这时家长可以停下手中的事,蹲下来对孩子说:“宝贝,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着急,因为你想让妈妈陪你读绘本,对不对?但是妈妈现在有工作要处理,你可以这样跟妈妈说:‘妈妈,我想让你陪我读 20 分钟绘本,等你忙完这部分工作可以吗?’ 这样妈妈就能清楚知道你的想法啦。” 多练习几次,孩子就能慢慢学会用语言表达情绪,减少哭闹行为。
还有些孩子情绪比较内敛,即使不开心也不愿意说,家长可以用 “画画” 的方式引导孩子表达。给孩子一张纸和笔,说:“你现在心里的感觉,如果用颜色和图案画出来会是什么样的?比如开心可能是红色的太阳,难过可能是蓝色的小雨。” 孩子通过绘画释放情绪后,家长再和孩子聊聊画里的内容,就能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,帮孩子梳理情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