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试焦虑是考生常见的心理问题,表现为考前失眠、心跳加速、手抖,考中注意力不集中、大脑空白,考后过度纠结错题…… 严重的考试焦虑会直接影响考试发挥,让孩子平时的努力付诸东流。其实,考试焦虑并非 “不可控”,只要掌握科学的应对策略,就能帮孩子从 “紧张不安” 转变为 “从容应考”。
先搞懂:考试焦虑不是 “坏事”,适度焦虑反而有助发挥
首先要让家长和孩子明白:完全不焦虑的状态并不利于考试,适度的焦虑能让大脑保持兴奋,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,帮助孩子更专注地答题。只有当焦虑程度过高,影响到正常思考和发挥时,才需要干预。所以,不要把 “焦虑” 当成敌人,而是学会 “与焦虑共处”。
心理调节:3 个方法帮孩子缓解过度焦虑
方法一:“深呼吸放松法”,快速平复紧张情绪
考前 5 分钟或考中感到紧张时,可采用 “4-7-8 深呼吸法”:用鼻子缓慢吸气 4 秒,感受腹部鼓起;屏住呼吸 7 秒,让氧气充分进入身体;再用嘴巴缓慢呼气 8 秒,感受腹部收缩。重复 3-5 次,能快速降低心率,平复紧张情绪。家长可以提前和孩子一起练习,让孩子熟悉这个流程,考试时能熟练运用。
方法二:“意象放松法”,在脑海中构建 “安全场景”
每天睡前 10 分钟,让孩子闭上眼睛,想象一个自己感到轻松、愉悦的场景,比如 “躺在海边的沙滩上,阳光温暖,海浪轻轻拍打着海岸”“坐在家里的沙发上,抱着喜欢的玩偶,听着舒缓的音乐”。在想象中,让孩子尽可能调动感官,感受场景中的温度、声音、气味,让身体和大脑逐渐放松。长期练习,孩子在感到焦虑时,只要想起这个 “安全场景”,就能快速平静下来。
方法三:“认知重构法”,改变对考试的 “灾难化想法”
很多孩子的焦虑源于 “灾难化想法”,比如 “这次考不好,我就完了”“要是遇到不会的题,肯定考不上理想的学校”。家长要帮孩子拆解这些想法的不合理之处:“一次考试的成绩不能决定你的未来,高考也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”“遇到不会的题很正常,你不会的别人可能也不会,先跳过做会的题,回头再解决就好”。通过理性分析,让孩子摆脱 “灾难化思维”,以更客观的心态看待考试。
行为应对:从 “考前准备” 到 “考中调整” 的全流程策略
考前:做好 “物质准备” 和 “心理预演”,减少未知焦虑
考前一天,和孩子一起整理考试用品,比如准考证、身份证、2B 铅笔、橡皮、签字笔等,放在透明文件袋里,避免第二天匆忙遗漏;提前熟悉考场位置,了解考场周边的交通、卫生间位置,减少 “陌生环境” 带来的焦虑。同时,让孩子在脑海中 “预演” 考试流程:“明天早上 7 点起床,吃早餐,8 点出发去考场,进考场后找到座位,检查文具,等待发卷,拿到试卷后先填信息,再浏览全卷……” 提前预演能让孩子对考试流程更熟悉,减少 “未知感” 带来的紧张。
考中:遇到 “卡壳” 不慌,掌握 “答题小技巧”
考中遇到不会的题时,孩子容易慌神,进而影响后续答题。这时要告诉孩子:“遇到不会的题,先在题号上做个标记,跳过它,先做后面会的题”—— 完成会的题后,不仅能拿到应得的分数,还能增强信心,回头再做难题时,思路可能会更清晰。如果考中出现 “大脑空白”,可以停下笔,闭上眼睛,做 2 次深呼吸,告诉自己 “我已经复习得很好了,只是暂时想不起来,先放松,等会儿就能想起来”,避免因慌乱浪费时间。
考后:“不对答案、不纠结”,专注下一场考试
很多孩子考后会和同学对答案,一旦发现自己有错题,就会陷入焦虑,影响下一场考试的心态。家长要和孩子约定:“考后不讨论答案,不纠结错题,无论考得好坏,都先放下,专注准备下一场”。考后可以陪孩子吃点喜欢的食物,聊点轻松的话题,帮孩子转移注意力,为下一场考试储备精力。
家长注意:这 3 件事别做,避免加重孩子焦虑
不反复强调 “考试很重要”:比如 “这次考试决定你的未来,一定要好好考”,这类话会让孩子觉得 “考不好就完了”,加重心理负担;
不频繁询问 “复习得怎么样了”:孩子如果没复习好,会因家长的询问感到焦虑;如果复习得好,也可能因 “担心考不好” 而紧张;
不改变平时的生活习惯:比如考前突然给孩子 “大补”,或者全家都围着孩子转,过度的 “特殊对待” 会让孩子觉得 “考试是件大事,不能出错”,反而更紧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