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结束后,部分考生因 “等待成绩焦虑”“对未来迷茫” 等原因,出现情绪波动,据《中国高考考生心理健康调研》显示,65% 的高考生在考后 1-2 个月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,20% 的考生出现 “迷茫无措” 状态。心理学专家结合高考后考生心理特点,提出 4 点调整建议,帮助考生平稳度过 “考后过渡期”。
第一,“接纳情绪,允许适度焦虑”。家长需告诉孩子,高考后焦虑是正常情绪,不必压抑,如 “很多同学考后都会紧张,这很正常”。可通过 “情绪倾诉” 缓解,让孩子和朋友、家人分享感受,或通过写日记、画画等方式释放情绪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专家指出,接纳情绪能避免焦虑进一步加重,某省高考心理咨询中心的数据显示,愿意倾诉情绪的考生,焦虑缓解速度比压抑情绪的考生快 40%。
第二,“规律作息,避免过度放纵”。高考后,部分考生因 “彻底放松” 而熬夜、暴饮暴食,导致身体不适,反而加重焦虑。家长可帮孩子制定 “考后作息表”,如每天 9:00 前起床,23:00 前入睡,保持规律作息;合理安排饮食,避免过多零食、饮料;适当进行体育锻炼(如散步、游泳),每次 1 小时,保持身体健康。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强调,“考后仍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”,某省会城市的案例显示,规律作息的考生,考后焦虑量表得分平均降低了 22%。
第三,“规划考后生活,转移焦虑注意力”。引导孩子做有意义的事,转移对 “成绩” 的过度关注。例如,学习一项新技能(如做饭、摄影、吉他),丰富生活;参与志愿者活动(如社区服务、公益支教),提升社会责任感;和家人一起旅行,放松身心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充实的生活能有效减少焦虑,某高考心理咨询案例显示,参与志愿者活动的考生,迷茫感评分平均降低了 30%。
第四,“提前了解志愿信息,减少未来迷茫”。高考后至成绩公布前,可和孩子一起了解志愿填报知识,如目标院校的专业设置、就业前景,各省志愿填报政策等,通过 “阳光高考网”“院校官网” 收集信息。提前了解能让孩子对未来有清晰规划,减少 “不知道选什么专业” 的迷茫。某重点高中的实践表明,提前了解志愿信息的考生,考后迷茫率比不了解的考生低 45%。
通过这 4 点建议,家长能帮助考生缓解高考后焦虑迷茫情绪,平稳度过考后过渡期,以积极状态迎接成绩公布和志愿填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