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言表达能力是孩子沟通、学习、社交的重要基础,很多孩子存在 “不敢说话”“说话没逻辑”“表达不清楚” 等问题。家长可以通过日常训练,帮助孩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,让孩子 “敢说、会说、说得好”。
(1)创造 “表达机会”,让孩子 “敢说”
很多孩子不敢说话,是因为缺乏表达机会,或者害怕说错被嘲笑。家长要创造轻松的表达环境,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:
日常聊天多提问:比如吃饭时,家长可以问孩子:“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?”“你最喜欢今天的哪节课?为什么?” 引导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,不要打断孩子,即使孩子说得不完整,也要耐心听孩子说完。
鼓励孩子 “讲故事”:比如晚上睡前,让孩子把当天看的动画片、读的绘本故事,用自己的话讲给家长听。如果孩子讲不出来,家长可以先讲开头,引导孩子继续讲,比如 “绘本里的小兔子去森林里干什么了呀?接下来发生了什么?” 让孩子在讲故事的过程中,慢慢敢说话。
支持孩子 “参与表达活动”:比如让孩子参加学校的 “讲故事比赛”“演讲比赛”,或者在家举办 “家庭小演讲”,让孩子站在家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。孩子参与活动前,家长可以帮孩子一起准备内容,比如写演讲稿、练习表达,让孩子更有信心。
(2)教孩子 “表达方法”,让孩子 “会说”
很多孩子说话没逻辑、表达不清楚,是因为不知道 “怎么说”。家长可以教孩子简单的表达方法,让孩子 “会说”:
“先总后分” 表达法:比如孩子分享学校的事,教孩子先说出 “今天最开心的事是参加了画画比赛”(总起),再分说 “比赛时我画了一只小猫,老师说我画得很可爱,还奖励了我一朵小红花”(分述)。这种方法能让孩子的表达更有逻辑。
“描述细节” 表达法:比如孩子说 “今天吃了好吃的蛋糕”,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描述细节:“蛋糕是什么颜色的?上面有什么装饰?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的?” 让孩子学会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事物,表达更生动。
“换位思考” 表达法:教孩子说话时考虑别人的感受,比如孩子想借同学的文具,教孩子说 “请问你能把你的铅笔借我用一下吗?我用完马上还你”,而不是 “把你的铅笔给我”。让孩子学会礼貌、得体地表达自己的需求。
(3)做好 “语言榜样”,影响孩子 “说得好”
家长的语言表达习惯会直接影响孩子,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,给孩子做好榜样:
说话清晰、有条理:家长和孩子沟通时,不要说模糊、混乱的话,比如不要说 “你把那个东西拿过来”,而是说 “你把桌子上的语文课本拿过来”,让孩子学习清晰、有条理的表达。
使用 “丰富的语言”:家长和孩子说话时,多使用形容词、成语、比喻等,比如形容天气好,不要只说 “今天天气很好”,而是说 “今天阳光明媚,天空蓝得像一块蓝宝石,微风一吹特别舒服”,让孩子接触丰富的语言,提升表达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