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家长让孩子学艺术(比如绘画、音乐、舞蹈),只是为了让孩子 “考级”“加分”,却忽略了艺术教育的本质 ——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、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。家长在引导孩子学习艺术时,要避免 “功利化”,注重孩子的兴趣和体验,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:
首先,“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”,不强迫孩子学不喜欢的艺术项目。有些家长觉得 “学钢琴有气质”“学舞蹈能塑形”,就强迫孩子学这些项目,不管孩子是否喜欢,结果孩子学得很痛苦,甚至产生抵触情绪。正确的做法是:带孩子体验不同的艺术项目,比如去绘画体验馆画画、去音乐教室听乐器演奏、去舞蹈班试课,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项目。比如孩子喜欢画画,每次画画时都很开心,就支持孩子学绘画;孩子不喜欢弹钢琴,每次练琴都哭闹,就不要强迫孩子学,而是重新寻找孩子喜欢的艺术项目。
其次,“注重过程体验,不纠结于‘结果’”。很多家长在孩子学艺术时,总是关注 “画得像不像”“弹得对不对”“跳得标准不标准”,甚至因为孩子画得不好、弹得不对而批评孩子,打击孩子的积极性。其实,艺术教育更注重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,比如孩子学绘画,即使画得不像,只要孩子能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,就是一种进步;孩子学钢琴,即使弹得不够熟练,只要孩子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好,就是一种收获。家长可以这样鼓励孩子:“你这幅画用了很多鲜艳的颜色,看起来很开心,能和妈妈说说你画的是什么吗?”“你弹的这首曲子很流畅,妈妈听了很舒服”,让孩子在鼓励中感受艺术的快乐,培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。
最后,“营造艺术氛围,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艺术”。艺术教育不止在课堂上,生活中也有很多艺术元素,家长可以带孩子感受生活中的艺术:比如周末带孩子去美术馆看画展,和孩子一起讨论画的内容、色彩、风格;带孩子去听音乐会,让孩子感受不同乐器的声音,分辨音乐的节奏和情感;平时在家可以播放经典的音乐(比如古典音乐、儿童歌谣),让孩子在音乐中放松心情;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手工,比如用树叶贴画、用彩纸折小动物,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。
有位家长分享,孩子之前对艺术没兴趣,后来带孩子去美术馆看画展,孩子被一幅色彩丰富的画吸引,主动说想学绘画。之后家长没有强迫孩子考级,而是让孩子自由创作,孩子的绘画水平不仅慢慢提高,还变得越来越自信,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,都会通过绘画表达出来,情感表达能力也增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