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很多孩子过着 “衣来伸手、饭来张口” 的生活,缺乏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,甚至出现 “不会整理书包”“不会洗袜子” 等问题。劳动教育不仅能让孩子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,还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、担当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。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,引导孩子参与劳动:
(1)根据年龄分配 “家务任务”,让孩子 “力所能及”
不同年龄段的孩子,劳动能力不同,家长要分配适合孩子的家务任务,避免任务过难让孩子产生抵触,或过简单让孩子觉得没意义:
3-6 岁(幼儿期):安排简单的 “辅助性家务”,比如帮妈妈递碗筷、把自己的玩具放回玩具箱、给植物浇水。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孩子感受 “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”,比如饭后让孩子帮妈妈把碗筷拿到厨房,告诉孩子:“你能帮妈妈递碗筷,妈妈觉得很开心,你真是妈妈的小帮手。”
7-12 岁(小学阶段):安排 “独立完成的家务”,比如自己整理书包、洗袜子、扫地、擦桌子、倒垃圾。比如让孩子每天晚上自己整理书包,把第二天需要的课本、文具按顺序放进书包,家长可以教孩子整理方法:“先把课本按科目分类,再把文具放进笔袋,最后检查有没有落下东西。” 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独立。
13-18 岁(中学阶段):安排 “复杂的家务或家庭事务”,比如洗碗、做饭(简单的炒青菜、煮面条)、打扫房间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。比如让孩子周末负责做一顿早餐,从准备食材到烹饪,家长在旁边指导,孩子完成后,家长可以说:“你做的早餐真好吃,说明你越来越能干了,能为家里分担家务了。”
(2)用 “鼓励代替指责”,让孩子爱上劳动
很多家长在孩子劳动时,总是挑剔孩子 “做得不好”,比如 “你看你擦的桌子,还有这么多灰尘”“你洗的袜子怎么还这么脏”,这样的指责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,让孩子不愿意再劳动。正确的做法是:即使孩子做得不完美,也要先肯定孩子的努力,再提出改进建议。比如孩子擦桌子没擦干净,家长可以说:“你能主动帮妈妈擦桌子,特别棒!如果能再擦一下桌子的边角,就更干净了,我们一起试试吧。” 用鼓励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劳动的成就感,慢慢爱上劳动。
(3)让孩子 “体验劳动的价值”,培养责任感
除了家务劳动,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参与 “公益劳动”,比如去社区打扫卫生、去公园捡垃圾、帮农民伯伯摘水果等,让孩子体验劳动的价值。比如带孩子去公园捡垃圾,孩子捡完后,家长可以问孩子:“你看,现在公园是不是更干净了?我们的劳动让环境变美了,这就是劳动的价值。” 让孩子明白,劳动不仅能帮助自己和家人,还能为社会做贡献,从而培养责任感和担当意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