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对孩子来说是人生重要的考试,家长比孩子更紧张,容易陷入 “过度关注”“过度干预” 等误区,反而给孩子增加压力。高考备考期间,家长要避开 3 个误区,做孩子的 “稳定器”,让孩子能安心备考。
第一个误区:“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”,频繁询问分数排名。有些家长每天都问孩子 “今天考试考了多少分”“排名有没有进步”,甚至因为孩子成绩波动而焦虑失眠。其实,高考备考期间,孩子对成绩本身就很敏感,家长频繁询问分数,会让孩子觉得 “家长只关心成绩,不关心我”,增加心理压力。正确的做法是:如果孩子主动和家长说成绩,家长再和孩子一起分析;如果孩子不主动说,家长不要追问,而是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,比如 “最近学习累不累?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?” 当孩子成绩进步时,不要只说 “考得好”,而是肯定孩子的努力:“你这段时间每天都认真复习,这次进步是你努力的结果,妈妈为你开心”;当孩子成绩下滑时,不要批评,而是鼓励孩子:“一次成绩不代表什么,重要的是找到问题,继续努力,妈妈相信你。”
第二个误区:“过度干预孩子的学习”,帮孩子安排所有学习任务。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学习不认真,每天监督孩子学习,甚至帮孩子整理错题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,比如 “你今天必须做 100 道数学题”“这篇英语作文你要按我的思路写”。其实,高考备考阶段,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,家长过度干预会打乱孩子的节奏,让孩子产生 “逆反心理”。正确的做法是:给孩子 “自主学习” 的空间,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;如果孩子遇到学习困难,比如某科成绩一直提不上去,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,比如 “是不是这个科目的基础不牢?要不要找老师补补基础?”,然后让孩子自己做决定,家长提供支持即可。
第三个误区:“过度改变家庭生活”,营造 “压抑的备考氛围”。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备考,把家里的电视、电脑都关掉,全家人说话都小心翼翼,甚至不敢在孩子面前笑,导致家庭氛围特别压抑。其实,过于压抑的氛围会让孩子更紧张,反而影响备考状态。正确的做法是:保持家庭生活 “正常化”,比如家人还是可以正常看电视(声音调小)、聊天,只是避免在孩子学习时大声吵闹;周末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轻松的事,比如一起做饭、打扫卫生,让孩子在轻松的家庭氛围中缓解备考压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