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出国后,会面临 “生活习惯差异”“语言沟通障碍”“社交圈建立困难” 等问题,很多孩子因无法适应而影响学习和生活。家长要做好 “3 个关注”,帮孩子快速融入留学生活。
(1)“关注孩子的‘生活适应’,帮孩子解决实际问题”
孩子刚到国外,可能会因 “不熟悉当地生活” 而遇到很多实际问题(比如不会做饭、不知道怎么买东西、不了解交通规则),家长要通过 “视频聊天、电话” 关注孩子的生活,帮孩子解决问题:
“教孩子‘基础生活技能’”:如果孩子不会做饭,家长可以通过视频 “教孩子做简单的饭菜”(比如番茄炒蛋、煮面条),告诉孩子 “买菜可以去当地的超市或菜市场,注意查看食品的保质期”;如果孩子不知道怎么坐公交,家长可以帮孩子 “查当地的公交 APP”,告诉孩子 “如何查路线、如何买票、如何看站牌”。
“帮孩子‘处理紧急情况’”:家长要让孩子记住 “紧急联系方式”(比如当地的报警电话、中国大使馆的电话、学校国际学生办公室的电话、寄宿家庭的电话),如果孩子遇到紧急情况(比如生病、丢失物品),家长要帮孩子 “冷静分析问题”,比如孩子生病不知道去哪个医院,家长可以帮孩子 “查当地的华人医院或有中文服务的医院”,并提醒孩子 “带好医保卡、护照”。
“关注孩子的‘生活安全’”:家长要提醒孩子 “注意生活安全”,比如 “不要晚上独自去偏僻的地方”“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”“出门时锁好门窗”“保管好护照、钱包等重要物品”。如果孩子住寄宿家庭,家长可以偶尔和寄宿家庭沟通,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,确保孩子住得安全、舒适。
(2)“关注孩子的‘语言适应’,帮孩子提升沟通能力”
孩子刚到国外,可能会因 “语言不熟练” 而不敢和当地人沟通(比如不敢和老师提问、不敢和同学聊天),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语言适应情况,帮孩子提升沟通能力:
“鼓励孩子‘主动开口’”:如果孩子说 “我不敢和同学说话,怕说错”,家长要鼓励孩子:“没关系,说错了也没关系,同学和老师都会理解你,只有主动开口,语言才能进步”。可以建议孩子 “从简单的沟通开始”,比如和同学说 “早上好”“这个作业怎么做”“能借我一支笔吗”,慢慢积累沟通的信心。
“帮孩子‘创造语言环境’”:家长可以建议孩子 “多参加学校的语言交流活动”(比如语言角、国际学生聚会),“多和当地同学一起玩”(比如一起参加体育活动、社团活动),“多看当地的电视节目、电影”(比如看当地的儿童频道、校园剧),让孩子在 “沉浸式语言环境” 中提升沟通能力。
“帮孩子‘解决沟通中的难题’”:如果孩子因 “听不懂当地口音” 而沟通困难,家长可以建议孩子 “让对方放慢语速、重复一遍”,或者 “用手势、表情辅助沟通”;如果孩子不知道 “某个词怎么说”,家长可以帮孩子 “查词典”,并让孩子 “记下来,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就知道了”。
(3)“关注孩子的‘社交适应’,帮孩子建立新的社交圈”
孩子刚到国外,远离原来的朋友,容易感到 “孤独”,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社交适应情况,帮孩子建立新的社交圈:
“鼓励孩子‘参加学校活动’”:学校会组织很多适合国际学生的活动(比如迎新会、校园节日、社团活动),家长要鼓励孩子 “主动参加”,比如孩子喜欢画画,可以参加学校的 “美术社团”;孩子喜欢运动,可以参加学校的 “篮球俱乐部”。在活动中,孩子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,快速融入集体。
“帮孩子‘处理社交中的小问题’”:如果孩子说 “我和同学没有共同话题,不知道聊什么”,家长可以建议孩子 “聊一些轻松的话题”(比如天气、兴趣爱好、当地的美食、学校的课程),或者 “主动了解同学的兴趣,比如‘你喜欢看什么电影?’‘你平时喜欢做什么运动?’”;如果孩子因 “文化差异” 和同学产生小矛盾,家长可以帮孩子 “分析文化差异的原因”,比如 “国外的同学可能更注重个人空间,不要随便碰别人的东西”,并教孩子 “礼貌地沟通,比如‘对不起,我之前不知道这个习惯,以后我会注意’”。
“帮孩子‘保持和国内朋友的联系’”:除了建立新的社交圈,家长也要鼓励孩子 “和国内的朋友保持联系”(比如周末视频聊天、分享留学生活),让孩子感受到 “即使在国外,也有原来的朋友关心自己”,缓解孤独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