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家长觉得 “留学只要有钱、能申请到学校就行”,忽略了留学前的准备,导致孩子出国后出现 “学术跟不上”“语言不通”“心理孤独” 等问题。其实,留学前需要做好 “学术、语言、心理” 三大准备:
(1)“学术准备:提前适应国外的教学模式”
国外的教学模式(比如 “小组讨论”“论文写作”“批判性思维要求”)和国内有很大不同,很多孩子出国后因不适应而成绩下滑。家长可以帮孩子提前做学术准备:
了解 “目标国家的教学特点”:比如美国的中小学注重 “实践和创造力”,英国的中小学注重 “学术严谨性”,家长可以通过目标学校的官网、留学论坛,了解国外学校的教学模式、课程设置、作业要求(比如是否需要经常写论文、做 presentation)。
提前 “培养学术能力”:比如让孩子提前练习 “批判性思维”(比如读一篇文章后,让孩子说说 “作者的观点有哪些合理的地方,哪些可以改进”)、“论文写作能力”(比如让孩子写一篇 500 字的小论文,学习 “引用文献”“逻辑结构”)、“小组协作能力”(比如让孩子和同学一起完成一个小项目,练习 “分工、沟通、合作”)。
衔接 “学术知识”:如果孩子是初中或高中留学,可以提前学习目标国家的 “基础课程知识”(比如美国的 SSAT 考试内容、英国的 GCSE 课程基础),但不要 “过度超前学习”,重点是 “衔接知识,避免断层”,而不是 “提前学完所有课程”。比如孩子要去美国读高中,可以提前了解美国高中的数学、科学课程内容,复习国内对应的知识点,确保孩子出国后能跟上课程进度。
(2)“语言准备:不止‘考试分数’,更要‘实用沟通’”
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语言考试分数(比如托福、雅思、SSAT),忽略了 “实用沟通能力”,导致孩子出国后 “能做题,但不会和老师同学交流”。家长要帮孩子做好 “应试 + 实用” 的语言准备:
“应试准备”:针对性备考语言考试:根据目标国家和学校的要求,确定孩子需要参加的语言考试(比如去美国读高中考托福 Junior 或托福,去英国读初中考雅思 UKVI),然后帮孩子制定备考计划,比如每天背 30 个单词、做 1 篇阅读、练 15 分钟听力,必要时可以报 “针对性的备考班”(比如口语专项班、写作专项班)。需要注意的是,不要只追求 “高分”,还要确保孩子的 “分数达到学校的最低要求”(比如很多美国高中要求托福 80 分以上)。
“实用准备”:提升日常沟通能力:让孩子多进行 “口语和听力的实用练习”,比如和外教进行 “日常对话”(聊天气、学校生活、兴趣爱好)、看 “国外的儿童节目或纪录片”(比如《Peppa Pig》《BBC Earth》)、听 “国外的校园播客”(了解国外学生的日常交流用语)。还可以让孩子练习 “校园场景沟通”,比如 “如何向老师请假”“如何向同学借笔记”“如何在食堂点餐”,避免孩子出国后因 “不会沟通” 而陷入尴尬。
(3)“心理准备:帮孩子建立‘独立应对’的信心”
孩子出国后,会面临 “远离家人”“文化差异”“孤独感” 等心理挑战,很多孩子因心理准备不足而出现 “抑郁”“想家退学” 等问题。家长要帮孩子提前做好心理准备:
“提前渗透国外文化”:让孩子了解目标国家的 “文化习俗、社交礼仪、生活习惯”,比如美国的 “尊重个人空间”、英国的 “排队礼仪”、澳大利亚的 “休闲文化”,避免孩子因 “文化冲突” 而产生心理不适。可以通过看国外的生活类纪录片、和国外的笔友交流(比如通过学校的国际交流项目)、读国外的儿童文学(比如《夏洛的网》《哈利・波特》,了解国外孩子的思维方式)。
“培养独立生活能力”:很多孩子出国后因 “不会做饭、不会洗衣服、不会管理时间” 而焦虑,家长要在国内提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,比如让孩子 “自己洗袜子、整理房间、做简单的饭菜(比如煮面条、炒青菜)”,教孩子 “管理零花钱”(比如每周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,让孩子自己安排支出),让孩子 “自己制定学习计划”(比如每天什么时候学习、什么时候休息)。
“做好‘分离情绪’的疏导”:很多孩子出国前会 “害怕离开家人”,家长不要说 “出国多好,有什么好怕的”,而是接纳孩子的情绪,比如 “妈妈知道你害怕离开家,妈妈也会想你,但我们可以每天视频聊天,你遇到问题也可以随时找妈妈,妈妈会一直支持你”。同时,和孩子一起 “规划出国后的联系频率”(比如每天晚上视频 15 分钟)、“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”(比如遇到学习问题可以问老师,遇到生活问题可以问寄宿家庭),让孩子知道 “即使离开家,也有很多人可以帮自己”,建立独立应对的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