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里的 “特殊需求孩子”,包括学习困难(比如注意力缺陷、读写障碍)、性格特殊(比如内向敏感、自闭症倾向)、身体特殊(比如视力障碍、肢体不便)的孩子。这类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和学校更细致、更个性化的协作,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,和学校一起为孩子搭建成长桥梁:
(1)“提前和老师‘坦诚沟通’,让老师了解孩子的特殊情况”
家长要在孩子入学(或发现孩子特殊需求)后,第一时间和老师坦诚沟通,详细介绍孩子的特殊情况,包括孩子的特点、需要注意的事项、适合的教育方式等,不要隐瞒,以免老师因不了解情况而采用不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。
比如孩子有 “注意力缺陷”,家长可以和老师说:“王老师您好,孩子有轻微的注意力缺陷,上课容易走神,麻烦您在课堂上多提醒他,比如走到他身边拍拍他的肩膀,或者多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,帮他集中注意力。另外,孩子写作业比较慢,您布置作业时如果可以,能不能给孩子适当减少一点量,谢谢您的理解。” 坦诚的沟通能让老师提前做好准备,更有针对性地关注孩子。
(2)“和学校一起制定‘个性化教育计划(IEP)’”
对于有明确特殊需求的孩子(比如确诊注意力缺陷、自闭症),家长可以主动和学校沟通,申请制定 “个性化教育计划(IEP)”,明确孩子的教育目标、学校的支持措施、家长的配合方法。
比如针对有 “读写障碍” 的孩子,IEP 可以包含这些内容:① 教育目标:一个学期内,孩子能独立阅读 500 字的短文,正确书写常用汉字;② 学校支持:老师在课堂上为孩子提供 “大字课本”,作业可以用 “口述” 代替部分 “书写”,安排专门的老师每周给孩子进行 2 次读写辅导;③ 家长配合:在家每天陪孩子进行 15 分钟的 “亲子阅读”,用 “趣味识字游戏”(比如识字卡片)帮孩子巩固汉字。这样的个性化计划,能让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向一致,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。
(3)“定期召开‘家校协作会议’,及时调整教育方法”
特殊需求孩子的教育需要不断调整方法,家长可以和学校约定,定期召开 “家校协作会议”(比如每月一次),总结孩子的进步和问题,调整教育计划。
会议上,家长可以分享孩子在家的表现(比如 “孩子最近能独立阅读 10 分钟了,但书写还是比较慢”),老师分享孩子在学校的情况(比如 “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,但小组活动时还是不太愿意和同学交流”),然后一起讨论调整方法(比如 “家长在家多和孩子玩‘角色扮演游戏’,锻炼孩子的沟通能力;老师在学校多安排孩子参与‘双人合作任务’,帮孩子适应和同学互动”)。定期的协作会议,能确保家校教育始终贴合孩子的需求,避免因方法不当耽误孩子成长。
(4)“主动学习‘特殊教育知识’,更好地配合学校”
很多家长对特殊需求孩子的教育知识了解甚少,导致在家配合学校时力不从心。家长可以主动学习相关知识,比如阅读特殊教育书籍(比如《读懂孩子的注意力》《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指南》)、参加家长培训课程(很多学校或公益机构会组织)、和其他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长交流经验。
比如家长通过学习了解到,“注意力缺陷孩子适合用‘可视化时间表’(比如用图片或文字列出每天的任务:7 点起床、7 点 30 分吃早餐、8 点写作业)来培养时间管理习惯”,就可以在家制作这样的时间表,配合学校的教育方法,让孩子的进步更快。